【#過去24小時 2015.11.09 緬甸】
今天是緬甸25年來第一次開放選舉,預計於台北六點完成全部開票,但就在下午兩點,軍方支持的執政黨「聯邦團結發展黨」(UDP)黨魁塔歐(Htay Oo)在受訪時鬆口承認自己在其選區興實達(Hinthada)敗選,而這似乎也意味著UDP的落敗。
先前轉角有稍微向讀者解釋,大選後,國會上、下兩院新當選的議員,將會與國會中軍方指派的保留席次議員(上下議院各有25%由軍方直接指定),共同選出新的緬甸總統。而翁山蘇姬與NLD至少需要拿下國會67%的席次才有可能讓NLD取得政權。
雖然目前各家媒體都報導大選結果顯示NLD已獲70%的選票, 但還是讓我們靜靜等到票全部開完,聽到兩方陣營發表聲明後,再作定論,畢竟25年前,儘管NLD拿到高達80%席次,最終還是被軍方強制取消。
等待的期間,轉角提供一個有趣的小訊息。今天每位投完票的緬甸選民,在離開投票會場時都會被要求小指浸泡在選舉油墨(electoral ink)裡,以顯示該選民已投過票。根據BBC的報導,與皮膚接觸後產生化學變化的油墨會停留在皮膚上三至四天,用以避免選民回去重複投票。在成熟的民主國家裡幾乎不會見到這種預防選舉造假的做法,但緬甸的公民身份識別系統不太完善,這似乎變成了一個最快速、最直接的防弊機制。
-----------------------------------------------------------
(周一延伸思考)
此外,轉角編曾說過此次選舉會是個有趣的觀察,底下有網友求解,這裡轉角編再貼一次當時回應給該網友的答覆,希望有助於大家了解緬甸大選唷:
我們簡單的回顧一下25年前,在1990的大選中NLD之所以能取得8成席次的壓倒性勝利,其中的一個原因也被認為是翁山蘇姬對各邦少數民族在選前的承諾支票,有打動非緬族地區的支持者,在族群自治等議題上,讓NLD很明顯地成為當時軍政府的「替代選項」。
但25年後的今天,開放之後,翁山蘇姬與軍政府的合作甚至大於對抗(沒有指責,政治畢竟是現實的...),像是克欽族、克倫族、撣族等問題仍在持續,但蘇姬媽媽大多時間卻選擇沈默或迴避問題(羅興亞、克欽等...),而這也是許多國際觀察、人權、少數民族團體,過去幾年一再表示「失望」的原因之一。
那當然,比起不共戴天的軍政府,「含淚投蘇姬」或許也是可能的選擇;但誠如我們一再注意到的,在無法選總統、執政門檻很高的狀況下(軍方指定席就是要玩你的意思啊),你我的「含淚」最後可能也無法將NLD拱上台,信心動搖的狀況下可能很難激起少數票的「西瓜效應」(#熟悉的字眼),明知不可為,少數民族還願意會參與選舉而為之嗎?
「西瓜效應」也是蘇姬在選前一週會大膽講出,若NLD能拿下多數勝利,那蘇姬不選總統也能「凌駕於總統之上」的原因——只要能拿到政權,那一切自治、平等、修憲問題都有可能,但在勝選之前,她需要那顆「西瓜」的效應。
#轉角說:我的觀察啦!
圖/歐新社